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Photography a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13_re

我喜歡35mm定焦鏡那接近人眼的視覺距離,同時喜歡菲林相片那沒有經過數碼科技處理的不自然感。

可是35mm絕對不是一支能讓被攝者輕鬆面對的鏡頭,距離近加上手動對焦慢,要做到自然捕捉眼裡那所謂的真實基乎可以說是沒有可能
,以這個距離去拍人往往反過來使我不知如何面對被攝者,這樣說來,先破壞了那個所謂的自然感原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因為這樣的原故我曾一度希望找回那支Nikkor AI-S 105mm f/2.5 去試圖把彼此的距離拉遠,讓雙方得以放鬆下來。

但荒木經椎的拍攝觀使我打消了這個從遠處「攝獵」的念頭,他跟我一樣同樣是以一支35mm鏡頭走天涯,但他從來不主張更換鏡頭,他認為拍攝者是要自己後退或前進來接近被攝體,和被攝者溝通,讓其感受到自己的氣息,這樣才會拍攝到一幀好照片。

我漸漸開始明白要怎樣去拍人,利用距離去解決使人僵硬的處境就等同於只用感官去經驗一件事情,被攝體那時那刻的面部表情與內心深處的情感是否相符根本是無從稽考,要把最真實的故事呈現出來,就必需與被攝體溝通
以相處衝破彼此之間那不自然的隔膜,讓自己驗證出最適合按下快門的時機,這樣才能把最真實的故事記錄下來。

期待下次再和友人外出拍照,到時我不會只顧著拍,也會抽多一點時間和別人
聊。

雖然一直在說攝影,但這好像讓我反思了多一點點與人相處的道理。


回味著舊照,找到兩張氣氛各異的,驚嘆當年不知誰人竟能率直地拍出那份自然流的真實情感。

1 comment:

  1. 寫得很好~
    捕足鏡頭和讀懂人心都絕非易事,
    可是只要有「心」,距離是可以拉近的!

    ReplyDelete